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——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
立秋之后要干的事:
1、收获在春夏生发和生长之后并辛勤劳动的成果;
2、把自己发泄在外面的阳气和能量逐渐收回来;
3、把自己的心神和心思也收回来。
如果你明知自己错过了天时还在那儿努力地工作,那你等来的只有一个结果——愁,拧不过了。
秋天想谈恋爱,除非你的阳气特别旺。
——徐文兵《四气调神:心想事成的活法》
立秋之时尚未出伏,暑气仍在,天气依然炎热,但毕竟已是秋天,天地之气已经开始渐渐发生变化。当处暑节气之后,暑气渐去,天气也逐渐凉爽,我们便知道一年之中阴阳交替、万物收藏的时节已然到来。
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,立秋是秋季的开始,它不仅是一个气候转换的标志,更是中医养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。中医认为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立秋之后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而人体的气血也慢慢往里回收,养生也应顺应自然的变化,注重保养体内之阴精。
在中医理论中,立秋养生的关键在于“养收”。此时节令的转变意味着天气将逐渐转凉,人体也要随之调整,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。初秋时节,燥气开始盛行,容易伤及人体的肺脏。因为肺为“娇脏”,喜润恶燥,不耐寒热,又因肺主呼吸直通大气,故易犯外邪,因此立秋开始养生的重点便是滋阴润燥养肺,同时也要注意调养脾胃,以促进身体健康。
首先,饮食调养是立秋养生的基础。随着季节的转换,人们应逐渐增加酸味食品的摄入,因为酸主收敛,有利于精气的内敛和积聚。适当食用梨、蜂蜜、芝麻、糯米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,可以有效防止秋燥伤肺。同时,适量饮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汤水,如银耳莲子汤、雪梨炖燕窝等,也有助于滋养肺阴。另一方面,由于立秋后人的消化功能仍然处于较弱的水平,应避免肥甘厚味生冷的食物,以免加重肠胃负担。
其次,起居调摄也是立秋养生中不可忽视的一环。立秋之后,气温逐渐降低,早晚温差增大,因此要适时增减衣物,以防感冒。
点击购买:四季防感茶之秋季防感茶 预防感冒,减少外邪病毒侵扰
中医讲究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提倡早睡早起,与自然界保持同步。此外,立秋后,人体阳气开始收敛内藏,因此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,以防阳气外泄,耗伤阴精。适当的运动如八段锦(课程链接,点击报名)、散步等,既可增强体质,又能避免过度消耗。
再者,情志调养在立秋养生中同样重要。中医认为,“悲忧伤肺”,而秋天正是容易产生悲伤情绪的季节。因此,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过度悲伤和忧虑,对肺部健康至关重要。可以通过聆听音乐、练习书画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,让心情保持愉悦和宁静。
最后,中医还强调根据个人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养生。例如,阴虚体质的人在立秋后应更加注意滋养阴液,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如枸杞子、玉竹等;而阳虚体质的人则需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适当食用羊肉、姜、桂圆等温阳食品。
立秋养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要保持室内通风,以减少燥邪的侵袭;二是要多喝水,保持呼吸道和皮肤的湿润;三是要避免长时间直接吸入冷空气,特别是夜间睡眠时注意保暖;四是要适度晒太阳,以补充体内的阳气。
立秋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转折点,更是一个养生的重要节点。遵循中医的理论指导,结合个人实际情况,采取适宜的饮食调养、起居调摄、情志调养及个性化养生措施,能够有效应对季节变化带来的影响,保护和增强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综上所述,立秋养生是一个全面而细致的过程,涉及饮食、起居、情志以及日常保健等多个方面。只有顺应自然规律,因时制宜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,才能达到防病于未然,享受健康生活的目的。
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说:“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”(黄帝内经·灵枢·本神论)这便是立秋时节中医养生的智慧所在。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实践,我们可以更好地迎接秋天的到来,享受季节更迭带来的不同美好,同时维护身体的健康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