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季有春夏秋冬,四气有温热凉寒,而四养则有生长收藏,天地万物都应顺应此自然规律来发展。
冬三月,天地闭藏,于养生方面需要顺应自然而养藏,既要顾护阳气,也要滋养阴津,既要防寒湿,也要除冬燥。
老祖宗告诉我们说:
冬三月,此为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己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
——黄帝内经·素问· 四气调神大论
作为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而文明却略显停滞的今天,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去怀疑古人的智慧,古人在观察和总结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方面还是很有一套的,比如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冬天的养生要略,如果你相信并践行它,你就能更好地收获健康并享受美好生活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:
冬天这三个月啊,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,水面结冰、地面冻裂,在这么冷酷的季节里我们不要扰动阳气了,要早睡晚起(一般来说晚上九十点睡觉为早睡,早上七八点起床为晚起),要等到太阳出来后再出门,否则没有了阳光的温煦,寒邪太甚,容易伤身(虽然阴雨天气看不到太阳,但太阳依然存在,依然有温煦天地的能量)。
在这个季节,我们的情志要有所伏匿,不可张扬(所以冬天并不是表白的好时机,不要做太多无用的计划,也不要老是沉迷于回忆过去,着手做好当下的事情即可)。自己有点什么事不要去跟外人说,也不要去瞎操心别人的家长里短,要多多关爱一下自己。
冬季酷冷,我们还要严防寒邪,该多穿点就得多穿一点,该开暖气就得开暖气。我曾见过在寒冬腊月还有穿着九分裤不穿袜子的“英雄”,典型的要风度不要温度,在中医看来这就是在做病。人最容易受到寒邪的几个地方有:脚踝、膝盖、腰腹、后颈、肩胛骨等,然后我们再看看现在很多人的打扮:九分裤、不穿袜或穿船袜、露膝破洞裤、露脐装、露背装,各种露,然后各种病,美丽动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。去寒就温是动物的天性啊,猫都知道天冷了要找个暖和点的地方钻,人咋就不知道呢?
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冬泳。
冬泳好吗?从养生的角度来讲,冬泳是不适合大部分人的,它只适合体质天赋异禀的那一小部分人。
很多人会说冬泳可以增强身体素质,甚至拿出了很多“科学”的论证来说明冬泳的好处,还有人上岸后冲着镜头拍着胸脯说:我自从开始冬泳后就再没感冒过,身体非常棒……但更多因为冬泳而落下病根的人却没有出现在报道中,也许这就是“幸存者偏差”吧。
说回到那个不再感冒的人,那真的是因为冬泳后身体素质变好了才不感冒的吗?不是!这不是不感冒,而是身体没那个能力感冒了,寒邪郁积在体内将阳气压制地死死的,怎么冒?年轻的时候感觉不出来,再过个十几二十年,等原本还能和寒邪抗衡的那一点阳气进入了生理衰退期后,一下子就会爆发出很多危重疾病。你看有些老年人脸上长了很多黑色的老人斑,那就是年轻的时候身体所受寒邪太多郁积而成的。总之,冬泳不是不可以,事实上也有不少冬泳的人既健康又长寿,但我们在冬泳之前还是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身子骨是不是那块料。
说完了“去寒就温”,我们再来说说“无泄皮肤”。
夏天我们要开泄皮肤,要让毛孔开放,要适当出点汗。但到了冬天,我们就不能再让皮肤开泄了,因为冬天我们要闭藏。所以在冬天我们要避免剧烈运动,尽量以微汗或不出汗为宜,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慢跑、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
皮肤开泄了就好像仓库的墙上破了洞,一方面寒邪容易进来,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精气容易泄露,达不到闭藏的效果。皮肤就是我们坚实的壁垒,也是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,它覆盖着我们身体的表层,隔绝了外邪保护着我们。
那什么是皮肤呢?现代解剖学认为皮肤就是覆盖人体表面的组织,由表皮和真皮紧密结合而成,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,具有保护、排泄、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。而从古汉语的角度,尤其在先秦以前,“皮”特指的是覆盖身体表面的那层皮,而“肤(膚)”则是指表皮之下的组织,包括肌肉和脂肪。这一层脂肪多了不行,少了更不行。哪些人的这层脂肪会少呢?一是盲目节食减肥的人,他们把体表脂肪消耗一空,把自己弄得皮包骨头,自己认为这样就美丽健康了,但这样的人皮肤大多是比较松弛的,一拎就能拎起来;还有一种是盲目追求肌肉的人,他们在健身房挥汗如雨,通过各种器械把自己练成了一块块的肌肉疙瘩,同样也认为如此是健康美丽的。但就抵抗外邪来说,只有皮和肌肉是没有用的,虽然从解剖上讲肌肉的密度要大于脂肪,但我们试想一下,冬天是裹一层紧致的皮子保暖还是裹一层松软的棉花保暖?是不是皮子里面塞点棉花更好?
如果没有做到上述之“养藏之道”,那就会“使气亟夺”。亟有两个发音,也有两个意思,念ji(急)的时候是急切的意思,念qi(气)的时候是屡屡的意思,两个意思在这里都可以用。如果没有做到养藏,那么就会让我们的“气”屡屡地、急切地被流失掉,只有顺应了“冬气”,好好“养藏”,才能让我们的精气神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,身体才能更加健康。
大家都知道,春天对应着“肝”,夏天对应着“心”,长夏对应着“脾”,秋天对应着“肺”,冬天对应着“肾”,如果逆了“冬气”,没有好好“养藏”,就会伤到我们的“肾”(中医的肾指的是一个系统,而不单指解剖学上的肾臓)。而肾主藏精纳气,如果冬天把精给漏了气也泄了,那到了春天,肝气肝血就会不足,从而引发的问题就是“痿厥”。肝主筋,肝气生发无力,就会使筋腱发不起力,此称之为“痿”,比如“阳痿”就是典型的肝气肝血不足引起的;而“厥”则是因为气血生发不起来,造成我们“四肢厥逆”,因为气血首先供应的是我们内在的臓腑,臓腑气血都不够用的时候,只好减少我们手脚末梢的气血供应了,所以到了春天还手脚冰凉的话,也是典型的冬天没有好好养藏而气血不足造成的。
另外,熬夜也是在逆“冬气”。
一天之中晚上相当于四季的冬季,也是需要闭藏的,本着顺应天时的原则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晚上就是要好好睡觉的。但当下大多数人都是处于常年熬夜的状态:熬夜工作、学习、追剧、刷短视频甚至是饮酒狂欢。无论是被迫熬夜还是主动享乐,都是在点灯熬油消耗精气,久而久之其身必虚。
现实中让人无奈的是,大家都知道熬夜伤身的道理,但由于各种压力、焦虑和空虚等等,让他们不得不熬夜甚至长期失眠。
很久以前看过一段话:
- 你为什么要熬夜?
- 因为我的生活是空虚的。
- 那你为什么不用白天的时间去填补你的空虚,而非要熬夜来填补你的空虚呢?
- 因为很简单,白天的世界是不属于你的,我熬的不是夜,是短暂的自由。
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健康的,从中医的技术层面来调理的话也很简单,但由于客观的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,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。这就涉及到个人心态的问题,需要身心同治形神同调才行。
还有一个就是晚上运动的问题。
很多人觉得白天比较忙没有时间运动,所以只能选择在晚上运动。比如晚上去健身房健身,还有这几年流行起来的夜跑夜骑等项目,看似健康其实都是有违养生之道的。如果晚上非要运动,可以选择打坐冥想之类的静功,然后早早睡觉,那些需要出力气的运动完全可以留在白天,要知道晚上挥汗如雨的运动比不运动更加伤害身体,顺应天时才是最健康的。
我们在经历了春生、夏长、秋收之后,冬天就可以把收获的东西好好藏起来,让我们慢慢地品尝和享受这一年的辛苦所得,这样等到了春天才会有东西去“生”,如果我们在冬天的时候没有好好地去“藏”,春天拿什么来生发呢?生发是需要物质和能量的!
一个种地的农民,如果在冬天还没法好好地享受成果,仍要为了生计四处奔波,那只能说明在春、夏、秋的时候没有好好干活。对应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同样如此,不是吗?
春天没有努力生发,所以夏天就没法尽情成长,所以秋天就没有成果可以收获,到了冬天自然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你藏起来慢慢享受了,这是很简单和朴素的道理。而冬天如果没有好好休息、无法享受成果,那就没办法积蓄物质和能量,所以到了春天就没有能力去进行生发,如此往复恶性循环,必定会“奉生者少”!如此这般,身体还能好得了吗?生活还能好得了吗?